背景:
2021年,辽宁高院建立“审学研”一体化机制,即建立以调研促培训、以培训促审判、选育管用一体推进的高层次审判人才培养新模式。驻院研修期间,学员经过5个月的淬火打磨,逐步成为能办案、善研究、会培训的复合型人才。
在针对审判实践热点难点开展课题研究后,驻院学员形成研究成果发表后,同步转化为精品培训课件。走上讲台,围绕课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法官队伍整体素能,形成提高审判质效的现实生产力。
“近年来,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案件的数量持续增长,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影响……”日前,辽宁高院在年度民事再审法官业务培训中专门开设了“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相关问题研究”课程。记者注意到,与常规授课场景不同,台上并排坐着两位“授课人”——辽宁高院审监一庭庭长王鸿晓和大连市沙河口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团队法官刘申,“审学研”一体化机制第一批驻院研究实践导师和学员是他们的另一层身份。
据了解,该课程是“审学研”一体化机制第一期选定的10个课题之一,司法责任体系、审判态势分析智能化建设、庭审实质化疑难问题……10个课题作为第一批调研课题,均为当前全省法院各业务领域最亟待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全部来源于审判实践一线。
授课过程中,王鸿晓、刘申结合最高院的典型案件,以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中涉不动产案件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涉及的权利顺位入手,按照权利优先顺序的逻辑,对消费者购房人的物权期待权、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一般购房人物权期待权的保护及以物抵债协议与书面买卖合同的逻辑关系等五个个问题进行探讨,对审判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授课形式新颖、效果明显、氛围活跃。“两位授课人结合司法实践中的案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执行异议之诉的疑难问题进行了分析,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法官教法官,导师传授审判经验使年轻法官进步很快……”授课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授课“很对胃口”,一方面对“审学研”的研究成果十分感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课后提问,对于授课人员的下一步研究也极具启发意义。
真帮带,释疑解惑。去年8月以来,辽宁高院从优搭建培训平台、丰富学习资源、拓宽研究渠道,指定11名全国、省级审判专家担任实务导师,邀请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8所知名高校11名法学专家担任理论导师,在司法实务和法学理论研究两个层面为驻院研究人员提供系统的课题辅导;每个研究人员在课题研究期间至少安排两次课题研讨会或案例分析会等深度研讨活动或教学活动,为课题研究提供智力支持;高院对口业务部门成立由部门副职担任联络员的工作专班,为课题研究提供典型案例、审判数据等重要支撑。“作为基层法院的法官,我审理了超过2000件的案件,但缺少对过往工作的总结和归纳,没有理论支撑。”这一段驻院研究的经历对刘申而言弥足珍贵。推荐阅读学术专著,学习各地法院优秀工作经验和做法,批改完善法律文书、论文……“责任心特强”的导师王鸿晓手把手地传道授业,“通过几个月的‘冷思考’和‘淬火打磨’,我的研究能力和文字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刘申说道。
师徒“同台”授课将审判经验、理论实务研究成果传授给其他法官,既能在司法实践中带动更多的法官共同成长,又以“同向同行、互勉共进”的方式继续“审学研”的研究工作,达成了“一课多效”。“法官教法官”从“一对一”到“一对多”,将调研培训的整体成果转化为推进审判执行工作的战斗力和生产力。
截至目前,辽宁高院第一期“审学研”驻院研究人员的10个课题均已转化为培训课件,形成了22篇高质量的司法理论和司法实务论文、案例分析,2篇调研报告,在重要期刊发表或在高端论文案例评比获奖9篇,转化为制度成果6篇。